You can edit almost every page by Creating an account. Otherwise, see the FAQ.

曾英棟

From EverybodyWiki Bios & Wiki

Script error: No such module "Draft topics". Script error: No such module "AfC topic".

曾英棟
曾英棟

曾英棟(1953-),台灣台南人,畫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紐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任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2015年於台南創立甘樂阿舍美術館。「甘樂」與「阿舍」為英棟別名,前者是「陀螺」台語,形容其忙碌卻甘之如飴的人生,而原指富家子弟的「阿舍」一詞,在此則代表了藝術家悠閒富足的創作心態,與盡情享受生活的個性。

深受莊思想的自在曠達、返樸歸真之影響,強調作品要與環境對應,達到身心靈平衡。早期以《新天堂樂園》《海洋》系列描繪心中的自然,連結了時間、歷史與場域;2012年之後發展出「愛」與「錢幣」符號,以內在和外在能量的流動,完整了身而為人的歷程。作品充滿直覺與感性,是南台灣代表藝術家之一。

經歷[edit]

1953年出生於台南中西區,家位於信義街古城門「兌悅門」一帶,附近廟宇「四聯境老古石集福宮」為祖父與當地仕紳共同建立。幼時玩具是古玩的小茶杯、小酒壺等,摸著粗糙的城廓牆面長大,從此對這種累積了時間的肌理情有獨鍾;而住在雞犬相聞的老城區,空氣中混雜了食物、糞便、水井與遠方飄來的海的種種氣味,豐富了他兒時記憶,也成為滋潤一生的藝術養分。

小學時隨公務員父親搬至屏東就讀師範附小,受惠於其開放校風、創作力得到鼓勵,自此一直是美勞成績優異、參加美術比賽獲獎連連的學生。然而以公費考進師大美術系後,深覺無法經由體制內教育得到啟發的英棟,形容那成為一段「無為、內觀」的時期,自己則是「成績倒數、不受教的學生」,唯一確定的是想要找到屬於自我風格、創作與台灣這塊土地相關連作品的慾望。

如此無以名狀的心情,終於在1991年前往紐約攻讀藝術研究所時獲得紓解。曾英棟全心浸染於大都會的藝術氛圍之中,「看展、看小劇場、看很多東西,像海綿一樣瘋狂吸收…。以前看藝術品時講不太出所以然,現在就懂得判斷自己喜不喜歡、作品好與不好,視野整個打開。」長期的醞釀、摸索與內在發展,自此終於進入了開花結果的階段。

風格[edit]

1985年,英棟於台南市立社教館舉辦第一次次個展。1991年於高雄阿普畫廊舉辦的第三次個展首見其《新天堂樂園》系列,明亮色彩中生物強烈的存在猶如一首洋溢詩意的自然交響詩,與1994年的《失樂園》系列彷彿一體兩面;若前者是童真的海,後者則是潛意識的海,濃烈、陰黯,訴說浪潮深處的騷動與不安,也開始顯現出後來成為其特色的厚重紋理。而這正是曾英棟從紐約負笈歸國後,處於敏感陣痛期的心情。

2000年於高雄福華沙龍展出《海洋系列—愛的首部曲》,幼時英棟由家門口望向安平那一望無際的景象、空中盤旋的老鷹,化為畫作中時間與生命的軌跡。這與2010年首度展出的《溼地系列》、2012年的《焱島系列》形成一段自然的進程,由海洋至處於曖昧交界的潮間帶、再前進到土地,而後則是物質與精神並重的人類世界,經由2010年開始發展的「愛」與「錢幣」符號充分體現;這兩股互為表裡的力量豐富了人的內在與外在,也成為近期曾英棟作品中最具辨識度的存在。

光滑表面並非曾英棟的特色,他自認是觸覺型的創作者,偏好來自兒時記憶的斑駁、滄桑紋理,畫作以打底劑加紙漿調和沙與膠的厚疊觸感,彷彿時間本身。而他著名對色彩的大膽活用來自於情感與直覺,並非理性與邏輯,正如同他追求的向來不是精準,而是「模糊中的精準」;創作心態則遊走於山巔之「仙」與山谷之「俗」之間,吸收不同養分,從而創造生命中的桃花源。

從小就是多夢者,英棟表示他身為藝術家的歷程也像在白日做夢,拉開與現實的距離,處於一種「微醺」狀態。「一個人的生活如果了無生趣,他的作品一定也了無生趣。」

公共藝術[edit]

1996年參加文建會公共藝術全國競圖獲得首獎(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獲台北捷運局公共藝術邀請比賽首獎(古亭站),以捷運車廂帶來流動的風吹向不同臉譜,點出都會裡人來人往的《邂逅》主題;2005年則以《火眼金睛》獲得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所公共藝術邀請比賽首獎,將孫悟空透視妖魔鬼怪的能力運用至檢疫所把關角色上,饒富趣味。期間與之後又陸續獲得多項公共藝術競圖首獎,英棟表示是參與此類競圖才讓他開始進行雕塑創作,而從事公共藝術的首要關鍵是要與在地文化結合,而非堅持藝術家自身性格。

甘樂阿舍美術館[edit]

2015年在出身台南的企業家王慶祥的建議與部分贊助之下,曾英棟將向中華電信承租、位於台南市北忠街,原本打算用來當成工作室的老屋,改建為甘樂阿舍美術館。開幕展為與中國廣州大新美術館聯合舉辦的《雙城個展》,其後持續舉辦柯錫杰、王俠軍、盧明德、David Gerstein等知名藝術家特展,並與德國柏林Kuchling畫廊、中國北京先聲畫廊等舉辦聯展,已然成為台南邁向國際的重要藝術交流基地。

甘樂阿舍」四個字首度出現於2010年舉辦的英棟個展,為藝術家別名。美術館一樓不定期舉辦國內外藝術家特展、地下一樓是曾英棟作品常設展,二樓作為藝術家工作室,原本充當停車場的院子則經由整修佈置,轉變為翠綠雅緻、花草扶疏的園子。英棟主張享受生活方能創作藝術的精神,在此得到了最佳實踐。

年表[edit]

1985

  • Bulleted list item
  • 台灣台南 第一次個展。

1986

  • 發起並參與「南台灣新藝術風格展」,為台灣藝術史上重要活動之一

1991

  • 台灣高雄 阿普畫廊《新天堂樂園》個展

1994

  • 美國紐約 第一銀行畫廊版畫特展
  • 台灣台北 阿普畫廊《失樂園》個展。

1996

  • 獲文建會公共藝術全國競圖首獎(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1998

  • 獲台北市捷運局公共藝術邀請比件首獎(古亭站)

2000

  • 台灣高雄福華沙龍《海洋系列—愛的首部曲》
  • 獲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海洋系列—海洋2》

2003

  • 獲高雄市立美術館兒童創意美術館設施工程設計競圖首獎

2004

  • 獲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素描

2005

  • 獲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公共藝術邀請比賽首獎

2008

  • 台灣台南東門美術館舉辦《游離的相對》特展

2009

  • 國際藝術交流展《東南亞與台灣的對話》聯展
  • 獲安平入口意象公共藝術《劍獅》委託設置

2010

  • 台灣台南 東門美術館舉辦《甘樂阿舍》個展
  • 台灣台南 台灣新藝舉辦《阿舍弄潮》個展

2017

  • 獲台南市傑出藝術家
  • 獲台南市立美術館典藏《拈花系列》

2011

2012

  • 台灣台北 黎畫廊《焱島之夢》個展
  • 中國上海 《海峽兩岸—藝術新天地》交流
  • 台灣台南 東門美術館《阿舍夢蝶》個展

2013

  • 中國瀋陽 清水灣《阿舍夢錢》個展

2014

  • 台灣台南 東門美術館《通天寶》個展

2015

  • 成立甘樂阿舍美術館
  • 台灣台南 甘樂阿舍美術館、中國廣州 大新美術館 《雙城聯展》

2017

  • 台灣高雄、宜蘭、台中、台北、台南《赤焱府城》台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
  • 德國柏林 聶魯達圖書館《17次造訪福爾摩沙》個展
  • 甘樂阿舍美術館 《台南新藝獎—新的旅途》聯展

2018

2019

2020

  • 台灣台南 甘樂阿舍美術館《酒後心花開》個展

2021

  • 台灣台南 總爺藝文中心《甜蜜的總和》個展
  • 台灣台南 耘非凡美術館《藝無界》國際交流展

2022

  • 台灣台南 甘樂阿舍美術館《山有多高 愛有多深》個展
  • 台灣高雄 雄崗美術館《桃花源裡》個展
  • 台灣台北 正藝美學空間 個展
  • 德國柏林 Galerie-Kuchling個展



This article "曾英棟"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曾英棟.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