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 edit almost every page by Creating an account. Otherwise, see the FAQ.

文圖學

From EverybodyWiki Bios & Wiki


文圖學(Text and Image Studies)是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衣若芬創發的一個學術概念和研究思路。該理論以“文本”(Text)和“圖像”(Image)爲研究對象,既强調作品內部的互文性與互媒性;也關注作品的周邊脉絡,注重考察其生産機制、使用場景、社會網絡、流通過程等現象。文圖學的主張是:萬物皆文本,文圖學就是看世界。[1]

理論背景[edit]

1967年,前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Richard Rorty(1931-2007)指出分析哲學、符號學朝語言哲學發展的“語言轉向”(Linguistic Turn)趨勢。[2]

1994年,接續“語言轉向”的觀點,芝加哥大學W. J. T. Mitchell教授提出了20世紀從“語言轉向”過渡到以圖像學、視覺文化爲標志的“圖像轉向”(Pictorial Turn)的情形,幷且揭示了文本和圖像關係的三種可能性:

其一,image/text,即文本和圖像的斷裂(rupture)

其二. imagetext,即文本和圖像的合成(synthesis)

其三,image-text,即視覺和語言的聯繫(relation)。

在此基礎上,Mitchell進一步提出了文本和圖像之間的第四種關係形式:image×text。其中,“×”包含了六重含義:1.未知,可變的;2.乘法的符號;3.修辭上的交錯比喻;4.相遇、交會;5./及\的組合,雙方朝相反的方向延伸;6.eXcess, eXtra裏“X”的音素,表示無可預期和超越。[3]

2014年,衣若芬在W.J.T. Mitchell教授“圖像轉向”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圖學”的理論概念。除了關注圖像和文本的斷裂、合成、聯繫,以及文本和圖像交互的多種可能性以外,“文圖學”在研究範圍上,將Mitchell關注的語言文字拓展到了“文本”的層面;不僅如此,在研究重點上,Mitchell强調圖像的重要性,而“文圖學”則更關注“文本”的概念,認爲圖像是文本表現的一種形態,因此文本在前,圖像在後。在研究路徑上,Mitchell主要是從學理概念上析論圖像與文字,但“文圖學”除了理論建構的努力,更注重將理論運用于具體的文本生産場域、機制、過程、傳播等動態情境之中。

主要内容[edit]

“文圖學”以“文本”和“圖像”爲研究對象。

其中,“文本”(text)依其生髮的途徑形式,可以分爲三種類型:

1.肢體,即文本身體(textual body),包括姿態、眼神、表情、手勢、動作、服裝儀容、舞蹈等

2.聲音,即聲音/語言文本 (sound/voice/language text),包括無意或刻意發出的聲音,例如興奮時歡呼吶喊、跌倒時驚慌喊叫,乃至于音樂歌唱和語言

3.圖繪,既包括一般的圖像文本(image text),也包括廣義上帶有符號和圖像性質的文字/文學文本(word /literary text) 。

“文圖學”的“圖像”(image),也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1.圖,包括所有具可視性(visible)的視覺形式,例如符號(symbol)、圖示(icon)、商標(logo)、繪畫(painting)、圖畫 (picture)、圖案(pattern)、圖形 (graphics)、標志、照相、攝影、影像、綫條、地圖、 色彩、印刷物等視覺語言(visual language)

2.形象,即審美主體對客體的整體觀察、歸納、總結、凝煉而成的認知和觀念、評價

3.想像、意象這類抽象的心靈圖景。

需要指出的是,“文圖學”視野下的“文本”和“圖像”不必强加區隔,二者同屬一個普遍的認知過程,其要點在于研究對象要被直接或虛擬地觀看。因此“文圖學”的研究對象既包括古代美術、漫畫、繪本,也包括電影、商業廣告、廣告牌號志,乃至時尚服飾、互聯網、社交媒體、彈幕視頻等。

“文圖學”强調以“觀看”爲出發點,重視因“觀看”而“感知,幷進一步“判斷”“辨識”的認知過程,更關注這一認知過程指導下付諸“行動”的最終結果。因此,文圖學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兩大要點,其一是探討文本自身,提出闡述。依序爲視其外觀、察其類型、解其形構、論其意涵。其二是研究文本的周邊脉絡,例如生産機制、使用情形、社會網絡、流通過程等現象。由此可見,“文圖學”具備較强的跨學科屬性,要求研究者立足于歷史、文學、藝術史、文獻學、圖像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既跨界融攝統合,也力求提升視界,因應時代需要。

概念提出[edit]

2014年7月19-20日,衣若芬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與思:國際漢學研討會"上,首次提出“文圖學”的概念。之後陸續受邀於馬來亞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韓國首爾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等地講述文圖學。

開設課程[edit]

衣若芬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開設"文學經典與圖像藝術"、"文圖學"、"文圖學與東亞文化交流"等課程。並於2018年受邀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合作教授文圖學。

學術研討會[edit]

2017 年12月15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召開"文圖學·文化交流:臺灣與東亞的多元對話國際學術論壇壇",相關論文集結爲《東張西望:文圖學與亞洲視界》[4]

2021年6月25日至26日,線上舉辦”2021台灣與東亞的文本.圖像.視聽文化”國際學術論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台灣文化光點計劃主辦,台灣文學學會、中央研究院、日本大阪大學、韓國全北大學聯合協辦。

社團組織[edit]

2017年12月18日經新加坡政府核准通過,“文圖學會”正式成立。衣若芬爲創始人兼榮譽主席。文圖學會主張在學術上及日常生活中推廣文圖學的應用與理解,幷且致力于將學理生活化,鼓勵社會大衆在日常生活中討論及欣賞視覺藝術。學會自成立以來,積極舉辦藝文活動,反響熱烈,獲得了媒體報道和諸多公衆的大力支持。

相關著作[edit]

1. 衣若芬:《春光秋波:看見文圖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2. 衣若芬:《雲影天光:瀟湘山水之畫意與詩情》(新修訂簡體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3. 衣若芬:《書藝東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豆瓣評分8.8。第15期“解放書單”推薦。“百道好書”2019年3月榜 藝術類第2名。2019年美術史十大好書之一。中央美術學院推薦2020年寒假閱讀八大好書之一)

4. 衣若芬:《南洋風華:藝文.廣告.跨界新加坡》。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6年。(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出版獎助,《聯合早報》2016年書選)[15]

5. 衣若芬:《雲影天光:瀟湘山水之畫意與詩情》。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臺灣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16],台灣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研究獎)

6. 衣若芬:《藝林探微:繪畫.古物.文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7. 衣若芬:《遊目騁懷:文學與美術的互文與再生》。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入選南京大學世界"文學與圖像名著精義十種")

8. 衣若芬:《三絕之美鄭板橋》。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

9.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2006年再版,2014年三版)(入選"了解宋代文化必讀的300本書")

References[edit]

  1. 衣, 若芬 (2020). 《春光秋波:看見文圖學》.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05237881. Search this book on
  2. Rorty ed., Richard (1992). The Linguistic turn : essays in philosophical metho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725697.CS1 maint: Extra text: authors list (link) Search this book on
  3. W. J. T. Mitchell (1994). "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衣, 若芬 (2019). 东张西望:文图学与亚洲视界. 新加坡: 八方文化创作室. ISBN 9789811201646. Search this book on


This article "文圖學"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文圖學.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