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英棟
Script error: No such module "Draft topics". Script error: No such module "AfC topic".
This article needs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in Chinese. If it is intended for readers from the Chinese language community, it should be contributed to the Chinese Wikipedia. See the list of Wikipedias. Please see this article's entry on Pages needing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for discussion. If the article is not rewritten in English within the next two weeks it will be listed for deletion and/or moved to the Chinese Wikipedia. If you want to assess this article, you may want to check its Google translation. However, please do not add an automated translation to the article, since these are generally of very poor quality. If you have just labeled this article as needing translation, please add {{subst:uw-notenglish |1=曾英棟}} ~~~~ on the talk page of the author. |
曾英棟(1953-),台灣台南人,畫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紐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曾任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2015年於台南創立甘樂阿舍美術館。「甘樂」與「阿舍」為曾英棟別名,前者是「陀螺」台語,形容其忙碌卻甘之如飴的人生,而原指富家子弟的「阿舍」一詞,在此則代表了藝術家悠閒富足的創作心態,與盡情享受生活的個性。
深受老莊思想的自在曠達、返樸歸真之影響,強調作品要與環境對應,達到身心靈平衡。早期以《新天堂樂園》《海洋》系列描繪心中的自然,連結了時間、歷史與場域;2012年之後發展出「愛」與「錢幣」符號,以內在和外在能量的流動,完整了身而為人的歷程。作品充滿直覺與感性,是南台灣代表藝術家之一。
經歷[edit]
1953年出生於台南中西區,老家位於信義街古城門「兌悅門」一帶,附近廟宇「四聯境老古石集福宮」為曾祖父與當地仕紳共同建立。幼時玩具是古玩的小茶杯、小酒壺等,摸著粗糙的城廓牆面長大,從此對這種累積了時間的肌理情有獨鍾;而住在雞犬相聞的老城區,空氣中混雜了食物、糞便、水井與遠方飄來的海的種種氣味,豐富了他兒時記憶,也成為滋潤一生的藝術養分。
小學時隨公務員父親搬至屏東就讀師範附小,受惠於其開放校風、創作力得到鼓勵,自此一直是美勞成績優異、參加美術比賽獲獎連連的學生。然而以公費考進師大美術系後,深覺無法經由體制內教育得到啟發的曾英棟,形容那成為一段「無為、內觀」的時期,自己則是「成績倒數、不受教的學生」,唯一確定的是想要找到屬於自我風格、創作與台灣這塊土地相關連作品的慾望。
如此無以名狀的心情,終於在1991年前往紐約攻讀藝術研究所時獲得紓解。曾英棟全心浸染於大都會的藝術氛圍之中,「看展、看小劇場、看很多東西,像海綿一樣瘋狂吸收…。以前看藝術品時講不太出所以然,現在就懂得判斷自己喜不喜歡、作品好與不好,視野整個打開。」長期的醞釀、摸索與內在發展,自此終於進入了開花結果的階段。
風格[edit]
1985年,曾英棟於台南市立社教館舉辦第一次次個展。1991年於高雄阿普畫廊舉辦的第三次個展首見其《新天堂樂園》系列,明亮色彩中生物強烈的存在猶如一首洋溢詩意的自然交響詩,與1994年的《失樂園》系列彷彿一體兩面;若前者是童真的海,後者則是潛意識的海,濃烈、陰黯,訴說浪潮深處的騷動與不安,也開始顯現出後來成為其特色的厚重紋理。而這正是曾英棟從紐約負笈歸國後,處於敏感陣痛期的心情。
2000年於高雄福華沙龍展出《海洋系列—愛的首部曲》,幼時曾英棟由家門口望向安平那一望無際的景象、空中盤旋的老鷹,化為畫作中時間與生命的軌跡。這與2010年首度展出的《溼地系列》、2012年的《焱島系列》形成一段自然的進程,由海洋至處於曖昧交界的潮間帶、再前進到土地,而後則是物質與精神並重的人類世界,經由2010年開始發展的「愛」與「錢幣」符號充分體現;這兩股互為表裡的力量豐富了人的內在與外在,也成為近期曾英棟作品中最具辨識度的存在。
光滑表面並非曾英棟的特色,他自認是觸覺型的創作者,偏好來自兒時記憶的斑駁、滄桑紋理,畫作以打底劑加紙漿調和沙與膠的厚疊觸感,彷彿時間本身。而他著名對色彩的大膽活用來自於情感與直覺,並非理性與邏輯,正如同他追求的向來不是精準,而是「模糊中的精準」;創作心態則遊走於山巔之「仙」與山谷之「俗」之間,吸收不同養分,從而創造生命中的桃花源。
從小就是多夢者,曾英棟表示他身為藝術家的歷程也像在白日做夢,拉開與現實的距離,處於一種「微醺」狀態。「一個人的生活如果了無生趣,他的作品一定也了無生趣。」
公共藝術[edit]
1996年參加文建會公共藝術全國競圖獲得首獎(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獲台北捷運局公共藝術邀請比賽首獎(古亭站),以捷運車廂帶來流動的風吹向不同臉譜,點出都會裡人來人往的《邂逅》主題;2005年則以《火眼金睛》獲得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所公共藝術邀請比賽首獎,將孫悟空透視妖魔鬼怪的能力運用至檢疫所把關角色上,饒富趣味。期間與之後又陸續獲得多項公共藝術競圖首獎,曾英棟表示是參與此類競圖才讓他開始進行雕塑創作,而從事公共藝術的首要關鍵是要與在地文化結合,而非堅持藝術家自身性格。
甘樂阿舍美術館[edit]
2015年在出身台南的企業家王慶祥的建議與部分贊助之下,曾英棟將向中華電信承租、位於台南市北忠街,原本打算用來當成工作室的老屋,改建為甘樂阿舍美術館。開幕展為與中國廣州大新美術館聯合舉辦的《雙城個展》,其後持續舉辦柯錫杰、王俠軍、盧明德、David Gerstein等知名藝術家特展,並與德國柏林Kuchling畫廊、中國北京先聲畫廊等舉辦聯展,已然成為台南邁向國際的重要藝術交流基地。
「甘樂阿舍」四個字首度出現於2010年舉辦的曾英棟個展,為藝術家別名。美術館一樓不定期舉辦國內外藝術家特展、地下一樓是曾英棟作品常設展,二樓作為藝術家工作室,原本充當停車場的院子則經由整修佈置,轉變為翠綠雅緻、花草扶疏的園子。曾英棟主張享受生活方能創作藝術的精神,在此得到了最佳實踐。
年表[edit]
1985
- Bulleted list item
- 台灣台南 第一次個展。
1986
- 發起並參與「南台灣新藝術風格展」,為台灣藝術史上重要活動之一
1991
- 台灣高雄 阿普畫廊《新天堂樂園》個展
1994
- 美國紐約 第一銀行畫廊版畫特展
- 台灣台北 阿普畫廊《失樂園》個展。
1996
- 獲文建會公共藝術全國競圖首獎(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1998
- 獲台北市捷運局公共藝術邀請比件首獎(古亭站)
2000
- 台灣高雄福華沙龍《海洋系列—愛的首部曲》
- 獲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海洋系列—海洋2》
2003
- 獲高雄市立美術館兒童創意美術館設施工程設計競圖首獎
2004
- 獲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素描
2005
- 獲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公共藝術邀請比賽首獎
2008
- 台灣台南東門美術館舉辦《游離的相對》特展
2009
- 國際藝術交流展《東南亞與台灣的對話》聯展
- 獲安平入口意象公共藝術《劍獅》委託設置
2010
- 台灣台南 東門美術館舉辦《甘樂阿舍》個展
- 台灣台南 台灣新藝舉辦《阿舍弄潮》個展
2017
- 獲台南市傑出藝術家
- 獲台南市立美術館典藏《拈花系列》
2011
2012
- 台灣台北 黎畫廊《焱島之夢》個展
- 中國上海 《海峽兩岸—藝術新天地》交流展
- 台灣台南 東門美術館《阿舍夢蝶》個展
2013
- 中國瀋陽 清水灣《阿舍夢錢》個展
2014
- 台灣台南 東門美術館《通天寶》個展
2015
- 成立甘樂阿舍美術館
- 台灣台南 甘樂阿舍美術館、中國廣州 大新美術館 《雙城聯展》
2017
- 台灣高雄、宜蘭、台中、台北、台南《赤焱府城》台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
- 德國柏林 聶魯達圖書館《17次造訪福爾摩沙》個展
- 甘樂阿舍美術館 《台南新藝獎—新的旅途》聯展
2018
- 德國柏林 Galerie-Kuchling《第五元素》個展
- 美國西雅圖 A/NT Gallery《春雨沐財》個展
- 台灣台北 哥德藝術中心《愛與分享的能量》個展
2019
- 梵諦岡 駐教廷大使館《世界的光:台灣當代藝術展》聯展
- 中國唐山 《唐山德龍國際鋼鐵雕塑藝術節》療展
- 日本東京 Bunkamura美術館《台灣能量:海納百川.放眼天下》個展
- 澳洲雪梨 Gallery Lane Cove+Creative Studios《萌芽:能量不滅》個展
- 台灣台南 大新美術館《南23度複數的林相》藝術森林聯展
- 獲國立台灣美術館藝術銀行典藏《台灣雲》作品
2020
- 台灣台南 甘樂阿舍美術館《酒後心花開》個展
2021
- 台灣台南 總爺藝文中心《甜蜜的總和》個展
- 台灣台南 耘非凡美術館《藝無界》國際交流展
2022
- 台灣台南 甘樂阿舍美術館《山有多高 愛有多深》個展
- 台灣高雄 雄崗美術館《桃花源裡》個展
- 台灣台北 正藝美學空間 個展
- 德國柏林 Galerie-Kuchling個展
This article "曾英棟" is from Wikipedia. The list of its authors can be seen in its historical and/or the page Edithistory:曾英棟. Articles copied from Draft Namespace on Wikipedia could be seen on the Draft Namespace of Wikipedia and not main one.